随着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为不断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教学变革需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优势,赋能教育学部各专业学生高质量培养。学部先后建设了“教育教学行为观测与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未来教师培育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人机协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实训室”“教学视频制作实训室”“智慧粉笔教室”等11个智能化、现代化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支持师生开展智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自主研发+成品引进+资源共享”相结合的形式,研发了“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虚拟仿真实验”“3~6岁幼儿心理问题的教育观察、辨别与辅导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幼儿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学前儿童游戏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纯音测听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小学课堂突发安全事件处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师范生课堂综合技能训练虚拟仿真实验”。
依托虚拟现实的实践应用不断探索未来教师培养。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培养未来教育教学变革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法:强化技术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重要性,探索新型教育实习模式。三是搭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建设优质多模态在线学习资源,开发集“诊、学、练、测、评”于一体的系统化教学管理系统。四是研发“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学生为中心的份课堂生态。五是创新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构建MVS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以虚补实,虚实互补的实践教学成果。六是革新评价方式,构建“系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多元评价机制,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锻炼学生沟通表达等高阶思维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
经多年的持续建设与迭代更新,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张斌贤等专家学者先后来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新技术赋能教育学专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教育报(2022年1月20日)进行了深入的报导;“三维联动·八化融合·五位一体”的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4年获批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未来教师培育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2023年6月28日,学部提交的“东北三省一区未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项目”,被田家炳教育基金会认为是“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教育重要课题”,获董事会批准,资助人民币120万元推广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教师数字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探索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路径和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以上这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促进学部本科生就业率的显著提升。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学部本科生的就业率始终位居全校前列。同时,学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赢得了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